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地球第三极上的丹青:被低估的艺术之境

地球第三极上的丹青:被低估的艺术之境

2020-08-08

来源:地球第三极

从人类接触艺术开始,人们就无法离开艺术,无法离开艺术所带来的巨大慰藉。在被称之为“地球第三极”的雪域高原,艺术一直以某种看似固定但内涵丰富的方式延续着藏地先民对于神圣与世俗的观念变迁。

简而言之:地球第三极的艺术是出尘入境的,地球第三极的艺术也是万象归一的。

藏地的艺术不单单是来自佛国的梵音净土与贤者的秘境乐土,所有雪域先民热爱的美妙瞬间都在不经意处遗留在了这一件件自然之物中。

我们一般将藏地的艺术简而论之为某种佛教艺术,好像西藏的艺术和艺术史只能在佛教这一框架下去谈论。

然而事实上我们虽然只能以数量占多数的佛教艺术品作为判断风格与形式的工具,但艺术本身的气韵和意境却不单单是某一教理、某一群体所能完全代表的。

将藏地的艺术作为佛教艺术中璀璨的一笔,这不能称之为“被低估”。

但就藏地艺术整体的风貌,艺术家的生命史和过往智者关于美学的真知灼见而言,现在关于藏地艺术的讨论却可以被认为是“被低估”的状态了。

此处的“艺术之境”不单单点出了我们讨论的某种艺术的时空场域,这是显而易见的雪域高原。

更重要是在不同的时空下,藏地艺术如何在描绘自然的同时兼有妙意想象,如何从此生所需呈现为永世极乐,并在观者的更替中保持不灭的魂,这便是第二层的“艺术之境”。

仅从时空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最好将藏地的艺术分成四个时间段和三个基本的空间,因这时间和空间因素相互影响,才会让藏地的艺术呈现如此复杂又迷人的面貌。

三个基本的空间范畴分别是:西部(以阿里为核心),中部(以拉萨为核心)和东部(以德格为核心)。

从古格到拉萨,再到德格,三个艺术中心一直影响着藏地的艺术

而四个时间段分别为:

1.前佛教及吐蕃时期(—10世纪);

2.大混合时代与本土美学的启蒙(10世纪—15世纪);

3.本土美学的高峰(西藏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8世纪);

4.世俗化与地域化发展时期(18世纪—20世纪)。

可以指出的是,在这四个时间段都存在世人所热衷的“巅峰时期”。同样在这四个时间段,多元影响与本土美学之间常常相互包容与对立。

帝国时期,复杂的地缘政治将汉地、中亚和南亚的艺术风格传入藏地,而10-13世纪的佛教复兴又加深了泛佛教地区(印度,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对于藏地艺术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藏地的本土艺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所向外传播的美学信息随着藏地本地艺术的不断发展而发生改变。

这种本土意识不仅表现在尼藏混合的元代藏传佛教艺术,也表现在敦煌与西夏的艺术作品中,并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而从西部到中部,再到东部,我们似乎可以描绘出一副关于藏地艺术中心迁移的路线。但是我需要告诉我的读者们,这样的想法是一种简化藏地内部多线发展和风格流变的臆想。

艺术从来不会在某地发生,并在某地结束。我们现在描述某种“艺术中心”,通常是基于这种地域性特征在当时社会与佛教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但流行并不代表艺术的全部,艺术也反感某种人为的流行,艺术史中的流行只是我们观察某个时代的闪耀背景,而经典常常在人们所不能把握的瞬间呈现出来。

为什么重视这些艺术品,大致因为这类艺术品给予我们雪域先民“自我审视”的某些信息。这种自视的过程不仅如实的描绘了先民生活的悲欢离合,也让我们惊叹于他们的想象空间。

藏学家图齐和罗列赫都曾著书来描述他们亲眼见到的这些文明曙光时期的艺术品,某种毫无忌惮的表现欲和对于所处世界的困惑成为了藏地美感的启蒙。

而王国时期的艺术作品,不仅延续了藏地自身的艺术气质,更多的是增添了所谓艺术中的规范与意境。

那些金器,壁画与石刻,无时无刻不向我们透露关于那个强大帝国的信息,那是一种自信的态度,是对于不同文化交融的肯定。

随着吐蕃后期对于佛教的无比崇敬,之前交融的艺术风格逐渐在宗教这一背景中汇合。

我们不能说10-13世纪藏地佛教艺术的兴起是刹那显现的,其背后是王国时期神圣与世俗相结合的惊人尝试。

随着10世纪佛教在藏地东部和西部的兴起,藏地艺术开始完全向佛教艺术的规范靠拢。

寺院数量的激增给了艺术表现一个更为稳定的空间,而南亚艺术体系(以《度量经》为代表)的植入随着藏地教派林立的情况而变得普遍与多元起来。

不同背景的艺术人及其背后沉淀许久的艺术气息常常在某一空间中得到共存。

在夏鲁寺、扎塘寺、俄尔寺与白居寺(白居寺是西藏艺术史的一个里程碑)的壁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国际化的艺术氛围,更观察到了某种对于王国时期和更古老的佛教艺术的“仿古”行为。

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藏地的艺术在写实与写意的艺术风格间徘徊,在经典与超经典之间摸索一种佛教化的本土艺术思维。


随着艺术与社会的关系逐渐紧密,因社会需求与自我意志的不同,艺术家及其风格也呈现了各不相同的景象。

藏地的艺术家群体通常存在两种主要来源:艺术世家与寺院艺术家。当然寺院中传承的艺术世系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世家。

但无论是哪种系统,都无一例外崇尚一种“天才观”。

由此当某一风格在不断发展时,世家与寺院中的某一人便担有了开启某一风格的荣耀。所以在本土艺术思维达到发展顶峰的15-18世纪,我们都能将某一风格与某一典型艺术家相对应。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单的欣赏一些比较重要的艺术源流及其艺术作品(风格—代表人物—风格描述—代表作品)。

艺术风格来源于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后世通常对于艺术家的生活评论甚多,但在藏地并不是这样(除非艺术家是像第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一样的核心人物)。

因而如果想要探究藏地艺术家的生活,就必须利用其作品所透露的艺术风格以及艺术风格背后所隐藏的“密码信息”来一探究竟。

随着全新的艺术形式与思想渗透藏地,人们不仅继承了原有的艺术宝藏,还在这一新的时机下呈现一些新的可能。从安多强巴和根敦群培开始,人们就在破与立之间不断展现人类几千年的艺术细胞。

在地球第三极,我们不仅看到了时光雕琢下那色彩与线条共同编织的神游之境。更重要的是,新的生命力在务实与专业的视角下正在将这雪域的美学盛宴带向世界,带到每一个爱美的人心中。

在人们渴望古典与现代相结合所带来的视觉冲击时,地球第三极品牌正在以传承与创新的姿态告诉世人:藏地艺术的魅影将始终散发它独有的魅力。原生态却富有全新活力的产品将属于藏地艺术史发光的瞬间如此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也将静静等待那一个个始于梦,终于美的高光时刻。

参考资料:【1】《早期汉藏艺术》,海瑟・噶尔美;【2】《西藏佛教艺术》,艾米・海勒;【3】《西藏绘画史》,大卫・杰克逊;【4】《西藏艺术考古》,柴焕波;【5】《风格,艺术家与社会》,迈耶・夏皮罗。


其它新闻

版权所有 © 2021 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藏ICP备20000018号-1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