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拉萨皮革厂 | 西藏工业时代的精神延续

拉萨皮革厂 | 西藏工业时代的精神延续

2020-10-23

来源:地球第三极

常人眼中的西藏,没有工业,又何谈工业时代。
但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拉萨皮革厂从一片荒芜中崛起。
历经半个世纪的艰难跋涉,在历史丰碑上深深的烙印上了西藏工业时代的印记,向外界诠释了老西藏精神的坚韧不屈。

1.jpg

* 拉萨皮革厂大门

2.jpg

1959年底,新中国成立十年。

彼时中国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即将完成民主改革,百业待兴。

历经山川江河,从青海格尔木远迁至藏的皮革厂正式落户拉萨,更名拉萨皮革厂。

3.jpg
 * 60年代皮革厂职工老照片

之后,随着“援建西藏”口号响彻祖国大地,支边青年、援建大学生纷纷入藏,西藏火柴厂、拉萨水泥厂、林芝毛纺厂的陆续建成,四大厂所代表的西藏工业时代1.0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为新时代、新面貌、新西藏注入一针强心剂。

4.jpg
 * 60年代援藏青年

“工人”这一新兴职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科学”成为拉萨大街小巷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普通市民及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来说,“去四大厂当工人”是令人羡慕的未来。
 
5.jpg
* 60年代拉萨皮革厂的工人

事实上,四大厂设备老化,多为内地淘汰机器,产能低效,加上厂工文化水平不高,多为连汉语都说不流利的农牧民,但依旧没有消磨人们对于“四大厂”的希冀。

6.jpg
* 70年代拉萨皮革厂工人

时年14岁的扎西多吉依然记得那年进厂时的欣喜若狂与被送去上大学时的受宠若惊。
 
从“准文盲”到工学学士到皮革厂骨干、副厂长,往后40年,每每提及皮革厂,扎西多吉藏不住感慨“是拉萨皮革厂成就了我”。

 对于他们那代人,拉萨皮革厂就是自己的家。

 7.jpg

* 扎西多吉

8.jpg

1980年,当中国东南部的小渔村竖起改革开放大旗之时。远在西藏的拉萨皮革厂已然历经20年不急不缓的发展,隐隐成为西藏服装“第一品牌”。
 
皮革厂生产的皮衣皮鞋因牦牛皮制作,质量上乘颇受欢迎。“想要多买一双皮鞋,还要到皮革厂找领导批条子”扎西多吉后来回忆到,骄傲溢于言表。

9.jpg
* 拉萨皮鞋图鉴

然而,欣欣向荣的表象下,问题艰深。
 
对于相对封闭的西藏来说,“供不应求”固然证明了产品质量的可靠,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皮革厂的生产效率问题。
 
皮革厂的机器老了。
 
上至管理层下到普通工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加之20年一换血,当下皮革制造工艺更是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
 
“机器?技术?人才?”皮革厂捉襟见肘,在拉萨街头零零散散见到的内地皮革制品更是让其心如噎在喉。
 
如何破局?每个人头上都悬了一把刀。

直到1984年,时任德国联邦总理赫尔穆特·科尔访华,一切才有了转机。
 
4年后,当129台德国产的皮革设备和技术人才浩浩荡荡进驻拉萨,如一步登天,拉萨皮革厂正式迎来了第一次技术升级。面对这群金发碧眼的老师,皮革厂上下都报以极大的热诚。
 
10.jpg
* 专家指导工人熟悉新设备
11.jpg
* 引进德国的先进设备

多年后,皮革厂老员工记得那会只要厂里组织技术研讨会,虽然工人们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但操作流程密密麻麻堆满了笔记本的每一页;虽然语言沟通不畅,但“手舞足蹈”总能和专家搭上话;虽然难题接踵而至,但全厂拧作一股绳,“笨鸟先飞”的让车间里的机器声响彻了几个昼夜。

12.jpg
* 工人积极与德国专家交流


后来,德国专家分批次、分时间在拉萨进驻了8年之久。


“我非常感谢德国的专家,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还坚持守在皮革厂”时任拉萨皮革厂长的次仁玉珍回忆到。对于次仁玉珍来说,他们不仅带来了技术、经验,还有一双看见世界的眼睛。


13.jpg

* 德国专家组织研讨会


而德国专家孜孜不倦的进驻拉萨,又何尝不是被拉萨皮革厂的奋进感动。

 

14.jpg

* 时任厂长次仁玉珍与德国专家

15.jpg


90年代,改革开放红利期造就的财富故事在整个中国随处上演 。

拉萨皮革厂根据德国专家指导,完成机械化工业2.0升级,顺利迈入市场经济风口,随着藏区各地小康家庭蜂拥而至拉萨,产品供不应求、热销全藏,皮革厂顺势步入发展快车道,摩拳擦掌,期待点燃一场产业发展的燎原之火。

16.jpg
* 当时引进的先进设备

94年,皮革厂注册“亚缂”商标,皮革厂宣布进行品牌化运营。

“亚缂”商标以英文单词“YAK”音译命名,整体以牦牛头为核心元素设计,气势非凡,并兼有汉语、藏语、英文单词,本土化、市场化、国际化视野呼之欲出,在那个年代令人印象深刻,品牌溢价能力水涨船高。
 
17.jpg
* 西藏自治区著名商标

95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拉萨皮革厂趁热打铁进行了销售模式改革。

率先实行车间承包制,将皮革厂从单一的供货商,转变为供、产、销于一体市场导向企业,将生产销售重任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后在98年单独成立销售部,专业专人专才负责销售任务。不仅一改过去销售弊病,极大提升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品牌销售额的能级跃升。

18.jpg
* 亚缂销售公司总经理玉珍

直到90年代末,皮革厂光在市区就开设了三家直营店,并在那曲、山南、林芝设有分店,年平均产值高达400-500万元,销售甚至达到700-800万元。
 
19.jpg
* 皮革厂在拉萨的实体店

“在这段时间我们相比其他企业收入水平比较高,各种福利待遇也是比较好的,总体来说我们职工的感觉比较好。”时任拉萨皮革厂董事长陈小云后来总结说。
 
其中,拉萨皮革厂的“元宝鞋”一度成为旗下爆品,拥有一双“元宝鞋”也成为当年拉萨年轻人紧追时尚潮流的主打单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元宝鞋代表了爸妈心中的摩登拉萨,也擦亮着拉萨皮革厂的黄金时代。

20.jpg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流落每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山,落在拉萨皮革厂头上又何尝不是群山万仞。
 
06年青藏铁路正式通车,打开西藏走向世界的大门,也引来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21.jpg
* 青藏铁路

单就拉萨皮革市场就受到了巨大冲击。广州、温州款式新颖、价格低廉的皮革制品大量涌入拉萨。
 
还沉浸在黄金时代的拉萨皮革厂没能仔细感受到新千年的物流红利就被一棒打蒙,原来可以占有市场销售10%左右的拉萨皮革厂产品逐步下降到3%。

眼见着一箱箱款式才出厂没多久就被评价为款式老气、价格又高的亚缂皮鞋灰溜溜的回到了仓库货架。

22.jpg
* 2000年左右拉萨皮革厂的产品

焦从心来。历经半个世纪的西藏老厂底蕴也在这时凸显。
 
董事长陈小云当机立断,“改革”两个字提上了企业战略会议。

一把斧——降成本。
 
过去除了牦牛皮,橡胶等皮鞋原材料多依赖内地采购,但漫长的转运周期、高昂的运费,是皮鞋价格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

陈小云反其道而行之,将牦牛皮拉到内地与同行合作进行贴牌加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
 
23.jpg
* 拉萨皮革厂生产的皮料

二把斧——制鞋升级。
 
皮革厂特意派出7位技术好、资历高的师傅去温州学习新的制鞋技术和款式;同时在重庆和广州聘请设计师并在本地聘请藏族师傅通过民族特色设计的提升皮鞋在地感。
 
24.jpg
* 特色藏式长靴

大刀阔斧的改革似乎在短时间内初见成效,然而,更大的挑战随着13家快递公司落户拉萨,在2013年迎面而至。
 
拉萨皮革厂市场份额逐渐被电商蚕食,线下门店销量直线下降。更新款、大牌的服鞋品牌纷至沓来,在拉萨落地生根。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喜欢眼前的潮流时尚,而忘记身边的复古记忆。
 
加之国家环保“新政”颁布,全国皮革行业普遍走低的时代大势。

拉萨皮革厂如“花甲老人”步履蹒跚,又如年幼孩童站在三岔路口,不知何去何从。
 
曾经的鲜艳的商标“亚缂”开始泛黄煞白。

25.jpg
* 进入拉萨皮革厂大门的商标墙
 
陈小云说,除了继续改革,我们别无选择。

后来,除了零星的新闻报道,大众再难听到拉萨皮革厂的消息。

26.jpg
* 秋日的拉萨皮革厂更显萧瑟

【 后记 】

“9月30日,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区政府主席齐扎拉、一行深入山南市贡嘎县实地调研拉萨皮革厂林芝毛纺厂项目建设情况。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格勒巴桑介绍了拉萨皮革厂项目整体情况汇报。”

27.jpg
* 新闻图片来源自网络

2020年的一则新闻,将消失许久的拉萨皮革厂,重新拉回主流媒体视野。皮革厂半个世纪的荣耀被徐徐拉开。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及地球第三极品牌的支持下,经历了迁址、改革、产业战略升级,重新组建成的「地球第三极皮革产业有限公司」,也将踏上下一个十年的发展之路。

我们也仿佛看见,一头孤傲的老牦牛,烙印着西藏工业的辉煌,蹬蹄晃头,随时准备在时代之原上再次奔腾。

部分参考资料:
[1]、《八廓街丨拉萨皮革厂的前世今生》,西藏商报
[2]、《拉萨皮革厂:雪域时光中的舞者》,听西藏
[3]、《西藏林芝毛纺厂:工业时代的最后背影》,藏二代
[4]、《西藏老照片 | 七十年代的西藏生活》,廖东凡
[5]、《西藏往事:拉萨水泥厂,从“迷你城市”到拉萨的798》,藏二代



其它新闻

版权所有 © 2021 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藏ICP备20000018号-1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