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尼玛扎西|他是西藏的袁隆平,也是青稞地上的“无名之辈”

尼玛扎西|他是西藏的袁隆平,也是青稞地上的“无名之辈”

2020-12-25

来源:地球第三极


   高原的青稞熟了,而他,却永远地走了。

1999年,他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业博士,也是心怀报国热忱的“农民院长”。2020年9月5日,在西藏阿里下乡调研途中,一场车祸夺去了他的生命。
在他短短56年的生命里,却把35年的光阴都奉献给了脚下的青稞地,他是当之无愧的“青稞之父”,也是西藏的孩子尼玛扎西。

image.png 

* 西藏农牧科学院院长尼玛扎西
image.png
image.png
1966年,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一个贫寒的家庭,他自小便深刻的体会过饥饿,在尼玛扎西的回忆中,家里种的粮食永远都吃不饱,哥哥只有辍学,用陶器到邻县换粮食,一走十几天,扛回二三十袋青稞,才能勉强维持全家的温饱。“希望青稞长得好,产量高,这样哥哥就不用四处奔走。”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却成为尼玛扎西最大的动力。
1983年,17岁的他顺利叩开西北农学院(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门,成了班里年纪最小的大学生。3年后,尼玛扎西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分配到西藏农业研究所工作。
1992年,凭借优异成绩前往加拿大萨斯克春大学深造一年,之后考入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他也成为西藏自治区农牧科技界的第一位藏族博士。
“什么样的青稞才能籽粒饱满、年年丰收?怎么才能种好青稞?”这些最初的疑问,也指引尼玛扎西走上了青稞科研之路。
image.png

* 1994年,尼玛扎西在农科院工作配图 
image.png 

青稞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粮食作物,在西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西藏民众赖以生存的食粮。上世纪60年代,平均亩产量只有400斤左右,再加上高原地区地力贫瘠、品种退化,产量一直不高,这也成为了西藏百万农民心中的痛。
image.png
农科院的人们都知道,尼玛扎西院长对青稞的感情。
2006年,农科院在白朗县成立了青稞培育的试验站,建立初期,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电视和网络,有时电话也打不通。白天,尼玛扎西走村串户,询问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和品种,晚上来不及赶回县里,就在试验站过夜,饿了吃面条和糌粑。
尼玛扎西经常昼夜守在试验田里,与田野为伴,与青稞为友,经过潜心钻研摸索,他幸运的在白朗县发现了“籽粒、颜色、株高、秸秆韧性都非常好”的青稞苗,他以这株青稞苗为基础,反复试验,最终研发出具有突破性的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
从1993年尼玛扎西开始选育新品种“藏青2000”,直到2013年通过品种审定,尼玛扎西和他的团队,花了20年。 image.png

* 尼玛扎西在田间调研 为了推广“藏青2000”,尼玛扎西跑遍了西藏28个粮食主产县进行技术指导。白天带领科研人员在田间地头给农民讲解科学种植技术,晚上挨家挨户了解农户所需所忧。当年,这一新品种推广种植逾10万亩,平均亩产达350公斤,创造了青稞亩产的历史新高。
image.png

* 尼玛扎西在讲解青稞品种的优势


西藏农牧科学院农业所所长杨勇说:“尼玛扎西的想法是超前的。”尼玛扎西深知西藏的农业科技战线一直处在比较弱势的地位,很多新的领域没人做,但他明白如果这些工作不做,西藏会更落后,所以他一直试着去鼓励和发动大家投入到青稞的科研工作上。
在尼玛扎西的大力呼吁和推动下,2016年12月,西藏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另外还建立了“青稞栽培育种”“青稞全产业链”两个创新团队和一个院士工作站,成为西藏开展农牧业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学家的重要平台。 image.png
农科院统计过,尼玛扎西每年下乡100余天,行程2万多公里,青稞从播种到成熟,每一个环节,尼玛扎西都要亲自去看,但起初的推广并不顺利。
image.png
为了让村民尽快接受“藏青2000”,尼玛扎西带大家在试验站进行了试种,邀请村民们到试验田里去参观,实地介绍“藏青2000”的优势。
新品种青稞迟迟不出苗,尼玛扎西就用手将土一块一块挖开,指着已经发芽的种子说“若一个星期后青稞还没出苗,今年大家的损失我来负责!”这样的担当,才让农民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果然,不到一周,农田里“藏青2000”青稞苗整整齐齐长了出来。当年,白朗县“藏青2000”亩产达到600多斤,几近原先品种的两倍。
image.png

* 尼玛扎西在青稞产区实地调研
至今,“藏青2000”是青稞生产史上唯一单品种单产年示范推广超100万亩以上的品种,为西藏青稞总产量突破80万吨、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保障西藏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杜杰说:“他实现了自己生前的愿望,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牧民家中。” image.png
image.png
在农科院同事的记忆里,尼玛扎西身上总是充满干工作的激情。他好像不会谈什么大的理想抱负,就是扎扎实实做具体的事情。他会通过比较,发现西藏的差距在哪儿,西藏农业缺什么,他就想做什么。
“以前主要是增产,现在老百姓要增收,就得延长产业链。”根据国内外对青稞研究的发展趋势,尼玛扎西和同事首次对西藏青稞的营养品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先后对13份育成品种进行了葡萄糖含量和蛋白质等的测定,证明西藏青稞籽粒中含有较高的葡萄糖,他的目光开始瞄准青稞系列产品开发,以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image.png

* 尼玛扎西对村民进行燕麦饲草种植技术指导


他鼓励和支持企业涉足青稞加工领域。在他的帮助指导下,目前西藏已有50多家规模以上的青稞加工企业,通过“科技+企业+农户”的模式开展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他说:“青稞加工正从传统食品加工为主向现代多样化食饮品加工方向迅速发展,逐步成为一大特色产业,青稞产业链的延长将大大造福高原农民。”
在青稞育种的道路上工作了35个年头,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培育出“藏青148”“藏青690”“藏青2000”等16个适于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青稞新品种,研制了12项西藏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牵头构建了首个青稞核心种质库,入库保存近6000份种质;创建青稞双高协调选择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应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粮草双高青稞新品种11个。
围绕农民,围绕增产增收,尼玛扎西想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image.png

*今年8月底,尼玛扎西和同事在日喀则考察

农科院的同事唐亚伟回忆,“院长也会觉得累,过去农科院的很多领域没人可以做,没人具备掌控的能力,所以他才不得已成了杂家。他就想当个专家,踏踏实实去种青稞,一直到退休,这样才有成就感。 ”
短短56年的人生中,他先后主持和组织实施了40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的重大农牧业科技攻关项目,亲自选育青稞新品良种16个,首次实现西藏近30年来青稞品种更新换代和青稞总产达80万吨的历史纪录,推动青稞全产业链发展,从战略的高度谋划高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格局。 从家乡杂玉村那片曾经低矮贫瘠的麦田,到代表西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青稞试验田,这条路,尼玛扎西走了一辈子。这是一位西藏本土农牧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之路,是一位藏族科学家的成长之路,也是西藏农牧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之路。 image.png

* 致敬!最懂青稞的那个人! 
image.png
今年5月24日,尼玛扎西院长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中上台发言,并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继续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助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就是这样一个无时无刻都把西藏的发展挂在嘴边,把西藏青稞产业的发展视为理想的人,成为了青稞发展史上的“无名之辈”。

他每年下乡百余天,30年如一日,足迹留痕雪域的村落田野;他把毕生的理想镌刻进了青稞地里,面朝青稞背朝天地将种子洒遍了高原;他将青稞精神、老西藏精神贯穿一生,长成了西藏的脊梁。这也是他留给西藏最大的财富。

但遗憾的是,在地球第三极品牌发布会上,我们没能见到他侃侃而谈的样子;在地球第三极与西藏农科院合作的青稞白酒产品开发团队里,我们没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在西藏未来青稞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笑容。这是西藏的遗憾,也是中国农牧科学界的遗憾。

image.png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今,在尼玛扎西等一代青稞先驱者的开拓下,西藏青稞产业也进入了高质量、高附加值发展的崭新阶段,青稞米、糌粑、青稞麦片、饼干、青稞白酒系列产品应接不暇。在新时代的发展命题下,地球第三极品牌也将传承老一辈的青稞精神、西藏精神,在现代化之海上乘风破浪。

本文参考文献:1. 玉珍,晓勇,李梅英《尼玛扎西:生命,为青稞而绽放》,《中国民族报》,20202. 《榜样的力量|尼玛扎西:愿做高原一粒种,化作金穗撒人间》,新华社,20203. 尕玛多吉,《“青稞王子”尼玛扎西:每一粒青稞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光明日报》,20204. 王昱倩,胡杰,裘星,张定邦,《尼玛扎西:我为青稞而生》,《新京报》,2020

微信图片_20211014153934.jpg微信图片_20211014153944.jpg微信图片_20211014153947.jpg

图片4.png

其它新闻

版权所有 © 2021 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藏ICP备20000018号-1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