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细数地球第三极·西藏的“山之极”,以及热爱这些山的人

细数地球第三极·西藏的“山之极”,以及热爱这些山的人

2020-04-16

来源:地球第三极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05.jpg


西藏,地球第三极。

尽管这里与南极和北极有着相似点:皆是地球上极寒之所在,皆有形态丰富的地貌,皆存在大量的冰川。

但与两极所不同的是,作为“地球第三极”的西藏,有着更加丰富的地理地形。

如尽管南极洲被视为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但最高峰文森山(Vinson Massif)的海拔只有4897米,而展开世界地图,在全球14座8000米级的极高山中,位于西藏境内的有5座之多,从东到西依次是8463米的马卡鲁峰、8516米的洛子峰、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

这些极高山,是地球第三极·西藏中的“山之极”代表——“极净致远,不负傲然天地,方乃山之极”。

五座山峰海拔示意图(请横屏观看)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09.jpg


珠穆朗玛峰,是这座星球上的山之极。

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线上,北部在中国西藏定日县境内,南部在尼泊尔境内,是世界最高峰,也是中国跨越四个县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和尼泊尔国家公园的中心所在。

一直以来,珠穆朗玛峰8844.43米的高度,不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试图征服它。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17.jpg


珠穆朗玛峰

2003年,52岁的王石第一次站在了珠穆朗玛峰之巅,成为当时登顶珠峰的年龄最大的业余登山队员。

当年王石的一名队友说,王石坚韧的精神获得了充分的展现,也许他不是团队里最优秀的,但是他为了那个大目标,会一直不停脚。

因为工作关系,我近几年见到过王石几次,一直惊讶于他的身材管理。按照我的一个同行话来说,王石完全是个衣架子。

要知道,1951年出生的他,今年已经69岁,但依然保持着每日高强度健身习惯。

王石后来接受采访,说起自己的这段登山经历时说,因为缺氧,有一段时间产生了幻觉,明明严寒但身体感觉异常温暖,后来才知道,已是接近生死边缘。

10年后的2013年,接棒王石成为万科集团董事会主席的郁亮,也登上了珠峰,那一年,郁亮48岁。

在一次饭局上,我问他,登珠峰时有没有想到要放弃,他很斩钉截铁的说,从来没有。

珠穆朗玛峰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他们,在走上事业巅峰的时候,勇敢向地球的巅峰发起挑战?

郁亮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在登顶前的感受是敬畏,登顶后的感受是感恩。只有怕死的人,才能登顶珠峰。怕死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许多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其实最后都是可以实现的!

  

要去征服那些8000米山峰的人,并不总是男性。

洛子峰,是世界第四高峰,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南面的山峰”,就因为它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两者之间隔着一条山坳。

因为洛子峰山势雄伟险峻,巨大的活动冰川,冰崩、雪崩频繁,因此是攀登难度极高的山峰。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21.jpg


洛子峰

2011年,36岁的王静成为第一位登顶海拔8516米洛子峰的中国女性。

她是一名登山家,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某知名国产户外品牌的联合创始人。

有人说,该品牌卖得最好的几年,都是被王静一个一个登山成绩带上去的,细数下来,她完成了诸多的成就:是第一位登顶海拔8156米马纳斯鲁峰的中国女性;第一位登顶海拔8027米希夏邦玛峰的中国业余登山女性;第一位从南坡登顶海拔8844.43米珠穆朗玛峰的中国内地女性。

而无论是攀登哪一座极高山,王静总是穿着该品牌的服装。

2011年,王静在洛子峰4号营地发了一条微博:“来自世界最高海拔的微博,喜马拉雅山脉洛子峰顶(8516米)身后就是去年已攀登的珠穆朗玛”。彼时,她刚刚从洛子峰顶撤下了,到了有信号的4号营地马上发微博报平安,由此,王静又创造了一项纪录:第一位登顶海拔8516米洛子峰的中国女性。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24.jpg


洛子峰

对于王静,王石曾经如此评价:在顶峰(王石与王静在2007年共同登顶卓奥友峰),我惊讶地发现,队伍唯一的女性队员竟先我之前到达。

“王总,能给我照张像吗?”“好,你摘下氧气面罩,否则看不见你是谁。”说心里话,很惊讶,王静能随队伍一起登顶,而且是第一个登顶。

顽强的女性!人啊,不做最后的努力,怎能发现和发挥你的潜能呢?

王静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也有柔软的一面,她会把孩子送她的玩具带在身上,随她一路征服高山,也会在登山结束后第一时间赶回家,去参加孩子的家长会。

为什么登山?王静说,因为山在那里,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8027米的希夏邦马峰,是世界上14座8000米高峰中的最后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山峰。它坐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南距珠穆朗玛峰120公里。

希夏邦马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气候严酷,而对于一代年轻人而言,希夏邦马峰,或许有着比严酷气候更深刻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27.jpg


希夏邦马峰

关于这座山峰的故事,与两位北大人有关。他们在大多数时候,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但对于我而言,却是登山者的一种象征,热爱自己所选择的生活,热爱山野的自由。

2002年的夏天,北京大学的登山社群组织——山鹰社在攀登希夏邦马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山难。

几天后,时任山鹰社的社长刘炎林接受央视采访,回忆当时情况。

尽管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他当时的模样,被日光晒得黑黑的皮肤,戴着一个黑框眼镜,嗓音沙哑,语调深沉,逻辑清晰,他尽可能的在全国观众面前,梳理了山难的全过程。

山鹰“折翼”希夏邦马峰,让国内很多人第一次了解到了这座极高山,也第一次了解了登山运动,此后有媒体说,这次事件,其实推动了登山运动在高校和民间的推广。

后来,我也登了几座山,也一直在关注着希夏邦马峰的各种攀登动向,但却再无刘炎林的消息。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30.jpg


希夏邦马峰

12年后的2014年,我偶然在一份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他的故事。

原来博士毕业后,刘炎林没有选择舒适的城市生活,而是选择回归山野,供职于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国内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方面 最专业的NGO,在藏区研究雪豹、棕熊等肉食动物,“有时候打一个电话要开半天车”,他接受采访时说。

我看到这些内容时,仿佛是知道了一个失联很久朋友的消息——原来他一直在做这些孤独的,有趣的工作。

这么多年来,尽管再无他的消息,但是他就如同希夏邦马峰一样,一直沉默而骄傲地伫立着。

另一个故事,与发生山难时的那届山鹰社队员李兰有关。2009年,她再次来到希夏邦马峰,选择以登顶的方式,完成自己内心的救赎。

出发之前,李兰和藏族协作一起在大本营举行了煨桑仪式。

“我仿佛看见他们都一个个的排着队走来,就坐在远处的山顶上,也和我们一起看这场仪式”,她说。

李兰口中的“他们”,是指7年前永远留在山间的队友。

最后,李兰爬上了希夏邦马峰,她说“我们爬上了这座山的巅峰,触摸了山的天空,这空不是虚空,而是无边无际的自由,这自由是所有登山人都向往的,也许会付出生命代价的自由。”

  

卓奥友峰是世界第六高峰,以东北—西南山脊为界,北部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南部在尼泊尔境内。

“卓奥友”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大尊师”,其山势魁伟,东南方距珠穆朗玛峰28.1公里。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34.jpg


卓奥友峰

在这组故事里面,大鹏或许是唯一没有任何名气的人,他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在上班下班的熙熙攘攘人群中,大鹏丝毫不起眼。

我与他相识,是在某山地电影节的线下活动上。他自我介绍说,刚刚攀登卓奥友峰回来,但又有点不好意思的补充说,只到了7100米的二号营地,体力不支而下撤。

他告诉我,他回望那座山时,有种刺痛感,“我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大的代价来征服你,你却没有一丝一毫感动。”

大鹏对于登山的兴趣,是因他的一位前辈的一句话:每个男人都应该去征服一座雪山。

于是他从第一座雪山——海拔5025米的四姑娘山大峰开始,找到了自己生活的闪光点。

“我属于那种到了山野,就褪去外壳的人”,他说,“他享受攀登带给自己的纯粹感受”。

在登卓奥友峰之前,他还登过玉珠峰、慕士塔格峰等。他把攀登卓奥友峰,看作是自己40岁前,征服珠穆朗玛峰的一次重要“练兵”。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37.jpg


卓奥友峰

出发前,他信心满满,甚至已经在心中写好了登顶后要发送到朋友圈里那些感人的话。

但却因卓奥友峰剧烈的天气变化,大鹏仅仅上到二号营地,便不得不听从教练安排进行下撤。

“结果一点都不美丽,但也让我对登山有了新的感受”,大鹏说,“每一座雪山都有自己的脾气,尤其是这些极高山,我们只有尊重了它们,才能尊重生命”。

  


西藏这么多极高山里,有希望用攀登方式去表达对它们热爱的人,但李国平却选择退后一点,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些极高山的美丽。

出版过《伟大的8000米》画册的李国平,是国内知名的极高山摄影师,在他的镜头中,西藏极高山的很多面貌,得到了第一次展示。

在李国平看来,拍摄极高山是需要讲很多条件的,“有时候你拍得不够好,也许是因为爬得不够高”,他曾经爬到6500米的高度去拍摄雪山,也只身一人穿越无人区,去找到一个更好的拍摄角度。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40.jpg


马卡鲁峰

在《伟大的8000米》画册里,有一张拍摄颇具人文气息的照片:傍晚时分,在世界第五高峰——马卡鲁峰脚下,一位牧羊人正驱赶着羊群回家。

但他却告诉我,这是他拍摄雪山经历中, 最遗憾的经历之一。

那是2015年12月,尽管北京时间已经晚上9点多,但由于经纬度关系,马卡鲁峰依然被阳光照耀,李国平看到,逐渐下沉的太阳将与山体相连的天照成金黄色,他在这时不停的按动快门,拍摄着光影变幻间,马卡鲁峰的美景。

正在这时,脑后方传来一阵风声,他转身去看,却看到了无比震撼的景象:随着山脚气温的降低,一片厚达几百米的云层在气压的作用下,正从他身后的高山上迅速压下来,云层与地面最近处仅半人高。

而被牧羊人驱赶的一群绵羊正从云缝中走出,但再要转身拍摄已经来不及——李国平对此追悔莫及,“再有10秒钟就好了,拍出来是绝对的大片”,李国平说,“那样的话,刚好拍到羊群走出云层的画面”。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43.jpg


马卡鲁峰

从2005年第一次在西藏拍摄雪山以来,李国平对这里的山着了迷。

对他而言,喜马拉雅山脉作为青藏高原上的明珠,地球第三极的标志,被无数高山大川所切割成万千形态,气势宏伟,是任何国家的任何一个雪山无法比拟的。

五座极高山与五位致远人心心相惜而彼此成就,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地球第三极·西藏——“山之极”所具备的精神品性。

未来,随着“地球第三极”品牌深入布局,品牌也将秉持这份信念,勇于挑战且饱含敬畏,躬身前行,探索西藏发展新高度。


微信图片_20211013171047.jpg


其它新闻

版权所有 © 2021 西藏地球第三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藏ICP备20000018号-1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金珠西路56号